
以下你看到的这个三分钟的微纪录片,我们整整制作了三个月。
世事变迁,城市发展快得令人目不暇接,却也留下了独有风情,味觉记忆是最顽固的那部分。制作这个微纪录片的初衷,就是想将城市的味道与风情串联,留下那些可能即将遗失的风味。
第一站,我们选择了上海,这座东方最浮沉繁华的都市,用老上海们家喻户晓的罗宋汤,炖煮出独属她的洋风旧梦。
文/玻璃洋葱
如果你想吃本帮菜,上一下大众点评,在所有本帮菜的推荐菜品中,一定会有红烧肉、糖醋小排、油爆虾、熏鱼、草头圈子这类大家都熟知的经典菜,有时季节允许,还有很好的面拖蟹和腌笃鲜.
然而请外地朋友去这类餐厅吃饭,最大的遗憾是很难在菜单上找到上海罗宋汤。
这道上海弄堂菜的巅峰作品,每个阿姨爷叔都有自信让你添一碗的汤,除了出现在自家餐桌上,最多的还是上海特色西餐馆的看家菜。

罗宋汤原名Borscht, 原是乌克兰菜。我没有吃过正宗的罗宋汤,到是在Jamie Oliver的网站论坛上看过一个乌克兰籍超级马拉松选手发的菜谱,配料包括甜菜根、牛肉、土豆、欧芹、蒜瓣以及酸奶油。配图是这个人在冰天雪地中,在自己露营的帐篷前烧了一小锅罗宋汤,用凹凹凸凸的铝杯盛着喝,配黑面包吃。
苦寒之地,饱含淀粉质的浓稠热汤、扎实的肉块、酸甜开胃的香气……是无数个冬夜我在加班后饿着肚子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会出现的海市蜃楼。
.gif)
上世纪20至40年代,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流亡上海,Borscht流传至此地,因为是Russia来的菜,自然就音译成罗宋汤。
国内不适宜种植甜菜,上海西菜社的大师傅便因地制宜地用了卷心菜代替甜菜根,番茄酱调色,及至后来,不晓得是牛肉成本太高还是配给变少,上海普通人家的罗宋汤都统一用红肠代替。
.gif)
我喝的最多的罗宋汤来自爸爸的手笔。
山林红肠、梅林番茄酱、卷心菜、本地小土豆(菜场里也会叫做新洋山芋)是基本配置,有时候也会应我的要求在汤即将出炉前斜斜投入一块光明中冰砖,看着雪白圣洁的冰砖缓缓没入红汤中,心跟着瘫痪,肚子却大叫起来。
.gif)
后期到我自己学做菜,爸爸也为了养生考虑,大家一致同意不再用番茄酱,而是事先选好三个饱满大番茄,在平底锅里熬成番茄酱再加入汤里,味道更原始自然,大量食用后也不会口干。
.gif)
.gif)
罗宋汤的受欢迎也表现在它的百搭,不管是中菜,还是西菜,罗宋汤都有她完美的绿叶功能。
小学的时候市面上出现了第一批法文名字的面包店,现在想来,觉得很有可能是台湾人开的,因为那些饼屋的名字翻译起来那么的台,玻璃纸包装上有时候还会出现可疑的繁体字。我的钢琴课老师,一位已经年过60,头发花白的女性,始终保有一种小孩般的好奇心,愿意尝试任何新鲜时髦的东西。她是这些面包店的忠实拥趸,那时我们在歌剧舞剧院上课,走不远就是静安宾馆,附近总是散落着很多这样的饼屋,每次她上课前都会去买面包,课后如果我表现好她便奖励我咖喱牛肉角吃。
.gif)
.gif)
受这位老师的感染,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带了很多这些饼屋的花式面包,里面也有长长一条坚硬的法棍。晚饭照例烧了一大锅罗宋汤,于是我第二天的早饭就成了罗宋汤配法棍——法棍已经被平底锅烘烤地酥脆微焦,配上热腾腾、酸甜的汤汁、丰腴的红肠、酥软的卷心菜,简直幸福地不行。
前年,有一部叫做《面包和汤和猫咪的好天气》的日剧也是风靡了一个暑假,里面小林聪美演的女主角开了一间饮食店,就专门只提供蔬菜汤和佛卡夏三明治的午饭搭配,我在弹幕网站看,大家纷纷说,面包和汤能配吗?很不搭的吧。
当时就想和小林阿姨大大击掌,恨不能冲进屏幕告诉她上海罗宋汤的配方。
.gif)
.png)
就上海西餐而言,红房子简直是个icon。
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讲了一个虚无而徒劳的海外梦。女主角简妮家道中落,从小作为上海知青子女在新疆长大,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一门心思要去美国留学。小说的开端就是样样不如简妮的姐姐范妮成功获得美国签证,一家人由爷爷领着,从紧张的生活费里拿出一笔钱去红房子西菜馆吃饭庆祝。说是简妮一家在长期风雨飘摇的窘迫中想维持一些体面也好,不屈不挠的虚荣心作祟也罢,总之,红房子是一代上海人建立某种仪式感的场所。
.png)
还不懂什么是西餐礼仪的年纪,首先被西菜馆里暗流涌动的人情世故震到。
好多年以来,到红房子西菜馆吃饭,一方面是吃一次正式的西餐,另一方面,是看无论如何也想要讲究一点的客人。那是个可以从一个人吃相猜度这个人身世,遥想沧海桑田,多少享受到一点旧生活方式,而且可以甄别同类的地方,被上海咖啡厂出产的咖啡,或者是云南咖啡厂出产的咖啡那种沉闷的香气淡淡熏着,在这里吃饭的人都有点想入非非。
.png)
简妮一家的长辈毕竟都曾是见过市面的,点的都是招牌菜:“烙蛤蜊、葡国鸡、红烩小牛肉、炸猪排、牛尾汤,还有火烧冰激凌”。
但是!但是!他们没有点红房子最出名的罗宋汤!很有可能是因为就以上菜品来说,罗宋汤食材便宜,自己家里也能完全做出来,还是把钱用在这些家里做不出的菜上最为经济吧。
.png)
.png)
德大是个有趣的地方。早晨7点半到10点间它的咖啡只要10块一杯,是标准虹吸壶煮出来的,可以加入德大自己的淡奶成为“奶咖”,也算是改良版的拿铁。所以这段时间这里聚集着大量上海爷叔,要一杯咖啡,有时甚至还要夹带私货带着大饼油条葱油饼进来,抽烟、闲聊,看报,咖啡喝完了甚至可以排开玻璃杯,服务员送来热水瓶,继续泡茶叶喝。国事股票,家长里短,甚至还孕育了一些中年爱情。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是茶馆店呢?“说起来,我们是来喝咖啡的,总归不一样的”。而10点一过,咖啡价格调高,大叔们便结束早晨的社交,各自散去,让这里继续回归普通餐厅的面貌。
.png)
去德大,除了经典的罗宋汤和炸猪排,不能不吃德大色拉和芝士焗蟹斗。色拉和罗宋汤、炸猪排一样属于上海人的改良西菜,用的是土豆、胡萝卜、方腿、青豆,色拉酱是新鲜鸡蛋活生生手打出来,与其说吃色拉,不如说色拉酱更有魅力。而蟹斗可能是法菜焗蜗牛经历无数演变,整合了无数上海人对大闸蟹的痴迷和对改良西餐的爱好,而发明的智慧结晶。刚上菜的时候,满满的蟹粉还藏在下面,令人充满想想,上面则是热的芝士此起彼伏地鼓起来,陷下去。这是个美好的菜,让人几乎想要睡在上面。
.png)
芝士焗蟹斗
.png)
《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第5集,那块充满心机的炸猪排就出自天鹅阁。
天鹅阁的特别不在于他和红房子、德大齐名,而在于他的老板Larry。(没错,就是电视里炸猪排的那位)Larry的祖母聂其璧是曾国藩的外孙女,结婚时的傧相是宋美龄,Larry老上海名门之后的背景为他日后海外数十年的生活后又远渡重洋回到故乡埋下伏笔。
.png)
.png)
关于老板最传奇的故事是他的菜品还原能力,吃过一次,记住味道,就能重现出一模一样的菜。这也是大家都评论说天鹅阁的菜是纯正老上海味道的缘故。
舌尖热播的时候这里的位子需要提前多日预定,现在热潮已过,反倒轻松就能品尝美食。
除了炸猪排外,鸡丝焗面,金边度汤都是不可错过的佳肴。
.png)
.gif)
.gif)
.gif)
.gif)
.png)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