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 朝 贺 年
岁 朝 贺 年
《后汉书·周磐传》中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的记载,“岁朝”便是农历正月初一。先秦称为“上日”、“改岁”;两汉称为“正日”、“岁旦”;魏晋南北朝称作“元日”、“元旦”,而唐代以后也多以此为名。最初的春节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商、周与秦朝官定的岁首之日也各不相同,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才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在辛亥革命以后便采用公历计年,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作为表达应景的庆贺之意,宋代宫廷中开始兴起《岁朝图》,或描绘辞旧迎新的庆贺祝拜场景,或以蔬果、文房等入画,赋予吉祥寓意与文化内涵。前者体现古代中国的迎春习俗,后者则反映文人墨客的古雅情调。
先秦的春节虽与立春节气有关,但也是为了欢度新年而在新旧交替之际进行。礼俗包括傩祭、立桃人、扫尘、宴会、祭祀祖先等。汉魏时期春节习俗处定型期,相关庆贺活动有除夕驱傩、正旦朝会、立神荼郁垒、放爆竹以及聚宴饮酒等。到唐宋时期,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傩祭活动的民俗性与娱乐性增强,另外还要守岁、立门神、挂年画、帖春联。而拜年的习俗在此时也趋于完善,不仅有尊卑长幼之分,还要互送节物。宫廷中皇帝要在早朝时接受百官的祝祷,官员之间社交性的拜年出现了以“名刺”代贺的情况,很多官宦之家并不亲自登门拜年。此后,明清之际的春节习俗也基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俗。
古代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晴云道:‘今日是岁朝,人人要闲耍的。’”然而“闲耍”也有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一番。
历代流传下来众多岁朝清供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出现比较多的题材有,花卉类的梅花、牡丹、百合、水仙,分别寓意报春与“五福”(梅花有五片花瓣)、富贵、百年好合、吉祥,常见的菊花、松柏、灵芝等有长寿之意;果蔬类的柿子、桔子、荔枝、石榴、仙桃、白菜,分别寓意如意、吉祥、顺利、多子、长寿、清白;动物类的蝙蝠、喜鹊、鹌鹑、公鸡、羊,分别寓意福来、报喜、丰足、吉祥升官与“五德”(文、武、勇、仁、信)、吉祥;器物类的瓶子、如意、寿石、戟、酒具、灯笼,分别寓意平安、全年如意、长寿、升级、驱瘟祛病、添丁。另外,爆竹、砚台、古铜器等在《岁朝清供图》中也多次出现。而以上的雅物相互组合出现在作品中,又有了叠加的寓意,例如柏枝、柿子和如意构成了“百事如意”,花瓶中插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爆竹、瓶子与鹌鹑则表示“竹报平安”……
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古器、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岁朝清供入画。如同汪曾祺看到过的一幅古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明李士达(款)《岁朝图》1615年

明宪宗朱见深《岁朝佳兆图》 1481年
.png)
以钟馗为描绘对象,可看作是祈福的宫廷年画,画中钟馗盯着飞来的蝙蝠(意为福来),小鬼双手捧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意为“百事如意”。
明袁尚统《岁朝图》.png)
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
.png)
清杨晋《岁朝图》 1725年
.png)
清郎世宁、丁观鹏、沈源、周鲲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png)
作为传统节日中的重中之重,宫廷对于春节的庆贺自然隆重,除了与民间相似的习俗外,还会举行大型的朝会仪式。从汉代到明清之际,在正旦之日朝廷百官都会向皇帝行庆贺仪式,到了清代,皇帝更为重视此类仪式,且在迎新之时还会举行开笔仪式,而对《岁朝图》的绘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程度。
北宋赵昌《岁朝图》.png)
此画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间绘一块奇石,周围以水仙、梅花、牡丹、茶花等穿插点缀,用色明艳,富丽堂皇,极具装饰效果。至清末民初,这种创作达到鼎盛期,例如清代扬州画派中的李鱓、罗聘、高凤翰等人皆有岁朝清供类的作品传世,蕴含了文人画的趣味。
清高凤翰《岁朝图》
.png)
清皱一桂《岁照清供》1770年
.png)
画中梅花、柏树、如意、柿子寓意着岁岁吉祥、事事如意。
清戴熙《岁朝五瑞图》1857年
.png)
艺术团祝您鸡年大吉!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